人民网:漫漫科研路 代代有传承

来源: 中铝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时间: 2024-06-14

613日,人民网以《漫漫科研路 代代有传承》为题,报道了中铝国际昆明有色院一代代科研人员扎根边疆,接续奋斗,传承“大红山精神”,持续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作贡献的故事。一起来看正文报道。

人民网记者 程浩

2024061312:08 |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兴。为加快发展有色金属工业,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1953年,中铝国际昆明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股份公司(下称“中铝国际昆明有色院”)的前身——中央有色金属工业局西南分局设计公司成立。

70余年来,一代代科研人员扎根边疆,接续奋斗,以大红山铜铁矿为代表的一批精品项目“出圈”的同时,以传承、执着、创新、精益求精为核心的“大红山精神”也在科研人员默默奋斗中得到升华。

记者近日走进中铝国际昆明有色院,从四名科研人员身上感受他们身上所迸发出来的“大红山精神”。



张志雄(左二)和同事在讨论某项目厂址方案。中铝国际昆明有色院供图

从徒弟到师父,他这样承接衣钵

60岁的张志雄四个月前退休,单位想请他继续奋战,他正有此意,签了返聘合同。

张志雄是中铝国际昆明有色院副总工程师,从1985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单位,便一直在矿山工程设计领域钻研。39年来,他屡次获奖,是国内矿山工程设计领域方面的专家。

回忆日复一日的时光,张志雄这些年的主要精力,就在大红山铜铁矿项目的工程设计上。

大红山铜铁矿项目位于玉溪新平,1987年,参加工作刚两年,张志雄便参与到该项目的工程设计中。起初他和同事一道做工程开发的可行性研究,中间离开过三四年时间,1994年开始,又全身心投入到大红山铜铁矿的工程设计中,一直到现在。

一开始,张志雄和刚进单位的很多年轻人一样,就像在茫茫大雾里走路,虽然心里明白要往哪儿去,可找不到路。没有啥好办法,只能跟着师父一点点学。

他先跟着师父学一般性的设计工作,逐步深入了解。“我的师父叫余南中,我刚参与到大红山铜铁矿项目中时,他是地下开采组组长,由他带着大伙一起干。”张志雄说。

在中铝国际昆明有色院,余南中是标杆式的人物,他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是云南省工程设计大师,是全国有色金属行业优秀总设计师,是中国冶金矿山协会专家。

在张志雄印象里,师父很敬业,做事很专注、精益求精,哪怕压力再大,他脸上也很少看到不堪重负的苦相,随时都精神饱满,有时甚至到忘我的境界,身上总有一股子开天辟地的劲头。

“一次,师父的爱人出差,家里的三个孩子需要照顾,可项目离不开人,他把孩子送到父母那头,带着大伙连续加班加点做设计。一天,可能因为太累,加上本身血压有点高,他鼻血流个不停,最后不得不住院治疗。”张志雄回忆说,眼神温暖又明亮。

从事矿山工程设计,下井是常有的事,即便后来成为大红山铜铁矿项目的总设计师,师父总是身体力行。“井下温度高,通风条件差,一走就是两三个小时,我们经常跟不上他。”张志雄说。

在余南中带领下,团队成员拧成一股绳,扎根在矿山里,尽职尽责做好矿山设计。199771日,大红山铜矿一期工程顺利投产,该工程后来获得国家级优秀工程设计银质奖。

追随师父的脚步,张志雄的能力逐年提升。到2006年前后,已能挑梁拿事的他接过师父的衣钵,成为大红山铜铁矿项目的总设计师。



张志雄(左)在某项目投产试车现场。中铝国际昆明有色院供图

不论过去或未来 “大红山精神”代代传

30多年来,张志雄每年要在大红山铜铁矿项目现场待150天以上,最长的一年待了273天,比和家里人在一起的时间都长。有时,看到太阳从大红山升起落下,他甚至感觉这太阳是专门为他升起落下的。

期间,师父对自己倾囊相授,张志雄又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年轻的科研人员,让他们在默默奋斗的状态中,精神得到升华。

“一次,我做了一个采场的设计,因为经验不足,造成采场一处小范围坍塌,幸运的是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张志雄说,这件事对自己触动很大,后来面对很多自己认为已经明白的东西,他还要一遍又一遍核实,直至百分之百无误。

犯错,是最好的成长机会。后来,只要有年轻人跟自己出去,张志雄都会把这次经历讲给他们,告诫年轻人要严谨再严谨。

2018年进入中铝国际昆明有色院的费志文喜欢听师父张志雄讲在大红山的事,他常被师父默默奋斗的状态感动,也常在心里提醒自己不能松懈,把“大红山精神”好好传承下去。

一开始,费志文做工程设计会“依葫芦画瓢”,师父怎么设计,自己就怎么设计。“师父告诉我们这样不行,每座矿有每座矿的特殊性,且开采工艺在改进,前辈做的设计只能参考,不能完全照搬。”他说,在师父建议下,自己之后在做工程设计时,除了参考之前的设计图纸,还会结合现代开采工艺和矿区实际进行工程设计。

目前是中铝国际昆明有色院矿山工程设计院党支部副书记的邓良2011年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单位,相比带着多年工作经验加入单位的费志文,邓良是以“小白”的身份进入中铝国际昆明有色院的。

“虽然学校学的是采矿,但理论和实际完全不一样。”邓良说,采矿设计要融合多个专业知识,学校以前只学采矿,没学过地形图、给排水等设计,采矿设计中这是基本要求,可自己却连地形图都看不懂。咋办?除了私下学,平日师父张志雄“手把手”教,虽然学起来费力,但慢慢总算了解了。

在中铝国际昆明有色院,像余南中带张志雄,张志雄又带费志文、邓良的“师带徒”模式延续数十载。师父传理念、传方法、传经验,让徒弟工作更有抓手。徒弟接过“接力棒”,将师父传授的技能继续传给自己的徒弟。一代又一代人,以传承、执着、创新、精益求精的“大红山精神”也在薪火相传,并慢慢得到升华。

70余年来,中铝国际昆明有色院形成了浓厚的传帮带氛围和成熟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助推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培养了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目前,中铝国际昆明有色院享受国务院、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的有18人,在职的省部级设计大师有10余人。

科研之路布满荆棘,有风有雨是常态。张志雄认为,只有具备了冲破惊涛骇浪、在任何艰难的情况下也不会迷失方向的那种力量,任何困难都能克服。他期待,更多的科研人员传承好“大红山精神”,持续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作贡献。


集团首页|联系我们|公司介绍|招聘公告信访联系

版权所有 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4488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15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杏石口路99号C座